主動脈瓣膜是負責控制心臟將血液送出的閘口,主動脈瓣狹窄是常見的瓣膜疾病,病人會有昏倒、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甚至於有猝死可能。主動脈瓣置換術為目前惟一有效的治療,可延長存活並改善生活品質,傳統外科瓣膜置換術為標準治療,也已發展很多微創手術治療方式,外科瓣膜包括金屬瓣膜及生物瓣膜(豬/牛)的長期耐用性已被廣泛證實。而在科技的進步下,經導管瓣膜置換術的發展(圖),讓過去許多高風險無法接受傳統外科手術的病人得到良好的治療機會,在臨床試驗已證實部分病人可以在恢復更快,傷口更小的治療下達到和傳統外科手術一樣的手術結果,而台灣健保也在2021年初針對部分族群開放健保給付高額的器材費用。
而關於如何選擇,筆者建議根據不同的病況採取適當的治療方式,下面以一對老伴遭受同樣疾病而接受不同的手術治療為例。
76歲老太太因呼吸困難頭暈而住院,經檢查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併主動脈瘤5.5公分,已有高度破裂風險,故進行傳統主動脈瓣置換併主動脈瘤切除重建手術,術後恢復良好。然而巧合的是,病人的先生2年後在84歲高齡同樣被診斷出主動脈瓣狹窄,且嚴重度更甚於阿嬤,有高猝死風險,經心臟團隊評估後由心臟內外科共同執行經導管瓣膜置換術。目前二人手術後恢復良好,都於門診追蹤治療,整體生活品質進步相當多,這對資深牽手每次都一同就診,好感情讓人羨慕。
經導管瓣膜置換術有效改善高風險病人的治療,建議使用在高風險或高齡族群;而年輕低手術風險、二瓣型主動脈瓣病人還是優先建議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大部分病人也可採用微創手術進行,建議病人在專業心臟團隊的協助下,選擇最適合自已的治療方式。